• 1+1>2!上海超算用上合肥量子计算机 打造全球最新计算模式

    • 浏览次数:732
    • 发布时间:2024-03-11
  • 作为我国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104家,在全国占比约20%。在锻造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两个创新高地因地制宜、互为补充,形成“1+1>2”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量超融合

    打造全球最新计算模式

    安徽合肥一家科技公司研发的第三代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具有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在材料科学、药物研发、AI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量子计算机拥有超强算力,但也需要在产业应用中不断迭代才能更好地服务产业,因此他们想到了量超融合。

    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辉:量超融合是接下来整个全球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把量子计算机布进超算里,让它们协同工作。所以我们在去年和上海超算合作,也是希望把量子计算机结合到国内最好的超算体系里,让量子计算发挥它的优点,在国内也是作为一个先例,积极探索量子计算和经典计算机融合。

    量超融合,既是计算技术的融合,更是区域协同创新发展领域的深度融合,两家单位一拍即合,从2023年6月份开始合作,目前在气象预报、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合作成果。

    张辉坚信量子计算机会给人类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革新,也坚信科技创新将带来新的生产力,他的信心不仅仅来自量超融合的创新计算方式,也来自协同发展的魅力。

    从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发布。其目标之一便是,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郭国平是张辉的导师,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带来了关于量子计算等领域的10项建议。

    最近,郭国平的团队正在蓄力研发144比特量子计算机。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量子计算机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

    从纳米到微米

    长三角“两束光”强强联合

    长三角科技协同的另一个典范是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合肥光源大科学装置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

    李良彬团队研究的课题,主要聚焦在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应用合肥光源可以观测到分子在纳米空间的变化,但要想探测从纳米到微米整个尺度范围内的结构变化,就必须要应用上海光源。

    现在,“上海光源”和“合肥光源”正强强联合,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建成以后能够帮助科学家们将微观世界看得更清晰。长三角的这“两束光”将在科技创新领域辉映出新的光芒。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合肥市市长罗云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建议,也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共同体的建设紧密相关。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合肥市市长 罗云峰:总书记明确要求,长三角区域要强化科技资源的统筹使用,要协同、要联动,要打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所以在这个区域之内,张江是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是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双边都有很好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跟大科学装置的这种布局,所以一加一大于二,两家以后如果合作得好,策源的能力会更强。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徽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     皖ICP备17021405号-2     技术支持:浪讯科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皖B2-20220050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皖字第30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皖)字第00499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皖)字第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