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学校小课堂、融合社会大课堂,一幅科学教育的生态画卷在各地徐徐展开

    • 浏览次数:251
    • 发布时间:2024-04-07
  • 天津:

    校内校外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体系

    2017年,岳阳道小学因地制宜,在楼顶建起388平方米、天津市主城区中小学首个物联网种植基地,并开设物联网种植校本课程,将前沿科技与劳动技能相融合。


    “物联网种植”生态课程带给孩子们收获的快乐

    伴随“物联网种植”课程实践经验的不断积蓄,学校进一步探索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真实问题紧密相连,带领学生探究技术表象的背后,接触到技术的本源,学会技术、应用技术、创造技术,逐步构建形成螺旋上升的“物联网”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增设了“物联网技术”“桌面智慧农场”等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同时,在教学楼各楼层建设“小园丁”种植、鱼菜共生、潮汐式苗床等物联网设备组,建造“物联网创客中心”教室,打造“岳小物联泛在空间”,让校园每一处空间都成为学习实践的资源。

    现如今,在岳阳道小学,拥有“物联网”知识是孩子们必备技能,课程也促进了他们形成科创思维,收获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补充校外科学教育资源

    近年来,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受到了资源匮乏、师资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为了破解这些难题,蓟州区拓宽渠道,将校外优质科学类教育资源与校内资源形成有益补充。

    引入优质科学类校外培训机构。为确保引入的机构资质合法且信誉实力优秀,蓟州区制定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遴选办法,实行双遴选机制,由校外培训监管科审查机构资质、师资、培训项目,合格后列入“白名单”,再由学校根据自身需求与机构进行双向选择。

    积极争取社会专业人士支持。动员组织科技工作者、高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为中小学生提供科普类课后服务。如公乐小学邀请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为学校师生带来科普讲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馆校合作提供科普实践空间。和平区昆明路小学自2017年就与天津自然博物馆签订共建协议,借助“馆校结合”协同育人,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双向策略,打破时空界限,走出科普思政新思路。学校充分利用植树节、生态环境日、环球自然日等主题日,邀请自然博物馆讲解员走进学校,开展亲子课堂、学生社团、心悦讲堂、实践课堂等多种形式博物馆课程。



    滨海科技馆结合馆内特色推出剧本式活动,吸引青少年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了解相关科学原理

    一套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案

    中小学科学教育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挑战性大。天津市将从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用好社会大课堂、做好相关改革衔接三方面发力,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强化课程建设。推动开足开齐开好科学课程,注重年级学段纵向衔接、相关学科横向贯通、理论实操有机结合,把科学教育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落到实处。

    强化教学改革。倡导探究式、项目化、跨学科教学方式,有效避免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科普教育的简单做法,坚决扭转科学教育同质化、扁平化、单一化倾向。在教育评价改革、中考高考改革中充分考虑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动手能力的成效。

    强化师资建设。加强在岗培训,实现五年内科学教师培训全覆盖、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双提升,培养造就一批科学教育名师。

    合理运用校外资源。积极推动科学教育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进一步开放资源,鼓励和支持参与校内科学教育课程建设。一体化构建课后服务课程,广泛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创作、观测研究等活动,鼓励和支持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遴选符合条件的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为科学教育课程提供思路、内容和人力资源。


    山东济南历下区:

    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打造科学教育大格局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发布高质量推进科学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历下区将实施“六大专项行动”,开辟科学教育新赛道、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打造科学教育大格局。

    推进科学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在充分调研区域科学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需求,依托哈佛大学科学教师资源团队,建立区域科学课程研发共同体-爱科学教育工作坊,研制历下区科学教育课程图谱,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方式建设特色科学课程,尤其是侧重探讨幼小初高贯通式一体化科学课程设计。

    推进科学教育教学方式创新。组织开展学生创意科学实验交流评选活动,进行历下区智能+青少年科学院建设,借助全国科学网络信息资源,重点打造全场景全场域科学教育教学平台,集成区域特色共享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学习空间。

    推进高品质校内外科学教育实施。开展“十大科学教育研究基地建设”行动、“百位青年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普阅读、科技创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等,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支持有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协同区科协、区财政局、团区委等单位,成立区青少年科创教育委员会,融合区人工智能教育示范中心、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区科创教育基地、研学基地在资源集聚、专业辐射、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优势,统筹协调区域科学教育优质资源,充实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发展进行辐射带动、挖掘提升。



    历下区砚岭学校举行首届科技节

    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开展“千名科学教师专项培养行动”。落实中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加强中小学实验员、中小学科学教研员配备,逐步实现每所中小学的至少有1名理工类专职科学教师配备,每所学校均配备科学教育团队。加大科学教育的教科研活动频次和力度,形成基于智能研修平台技术的“教师自研-跨学科共研-学片联研”的科学教研模式。引领教师开展跨学科科学课程研究,立项10项科学专项课题开展深入研究。

    推进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历下区青少年创新英才培养计划,依托前期认定的市名优特色学校,建立五大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选聘来自高校、优质高中、区创新人才培养类名师工作室的精干师资,共同开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积极统筹区内学校与属地高校合作的特色项目,依托历下区人工智能教育示范中心,遴选优质课程资源和专家团队,打造创意设计、新工科、音乐工程创编、人工智能、3D制造等面向中小学生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助力学校课后服务和创新人才培养。

    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改革。研制区域科学素养测评框架,编制测评内容,每学年组织实施本区科学素养测评,重点落实质量监测结果的分析、挖掘、反馈与教学改进。强化各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评价改革行动研究,梳理各校探索科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典型经验。


    江苏镇江润州区:

    构筑融合共进、创新实践的科创教育生态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因地制宜,着力顶层设计,注重创新落地,让科学精神照进校园,为学生点亮科学创新的火种。

    “融合+共进” 开创科学教育新局面

    通过制度化保障,引擎赋能,就科学教育的实施办法、推进制度、评价机制、经费保障等进行具体部署;通过共同体构建,愿景驱动,重构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分类抓教师团队建设的“关键性状数据”,从区域层面谋划和推进科学学科建设;通过真实性学习,激发活力,针对各年级教学内容,以“真实性学习行动”为抓手,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 打造科学教育新样态

    “科学+”融合,提升课程品质。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科普研学,拓宽学习空间。广泛开展“科普研学”实践活动,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科普基地,形成一批精品科普研学路线,激活科学教育的“第三空间”。科创普及,培育科学素养。自2004年以来,润州区在团省委和省少工委的指导下,纷纷成立“少年科学院”活动组织,目前已有11所学校成为江苏省少先队“少年科学院建设与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逐渐形成“全域共建+校社联动=快速发展”的喜人局面。



    科创风来,潮涌润州。区域各校的科创教育步调一致又各具特色,共同构筑起了润州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科创教育生态。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自天津日报、济南时报、镇江市润州区教师发展中心等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徽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     皖ICP备17021405号-2     技术支持:浪讯科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皖B2-20220050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皖字第30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皖)字第00499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皖)字第005号